#摄影
#赏花
#踏青
在中原腹地有一个十三朝古都,大诗人刘禹锡在四月牡丹花的时候,经过此地,欣然写下: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样的诗句,这就是古都洛阳,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。史学考证知,文明首萌于此,道学肇始于此,儒学渊源于此,经学兴盛于此,佛学首传于此,玄学形成于此,古都洛阳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自然风光怡人,在四月来洛阳,牡丹花开,更是一城芬芳。
对洛阳牡丹的向往,来自于孩童时代姥姥讲的神话故事,当我在四月的春风中走进洛阳,那灼灼的花颜或含羞带嫣,或端然盛放,1200个不同品种的牡丹,呈现出不一样的美,迟开都为让群芳,红艳袅烟疑欲语,这个春天,遇见牡丹真国色。
庭前芍药妖无格,池上芙蕖净少情。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吟咏起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诗来,脑海里浮现的是洛阳牡丹盛开时的画面,那大朵大朵的牡丹花,在春天的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芬芳,每一种不同的色彩的牡丹花,都被人们赋予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,赵粉、姚黄、二乔,这样的字眼读起来是不是就感觉口齿生香呢?
提起牡丹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古都洛阳,牡丹还有一个别名就叫做洛阳花,可见洛阳牡丹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了。牡丹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,在品赏牡丹、咏画牡丹之时,我们也在不断地丰富牡丹文化,使它成为了对于历史文化的一种见证。中国是世界牡丹的发祥地和世界牡丹王国,而在今天,每年四月来洛阳赏牡丹,也是一件雅事。
来洛阳赏牡丹,隋唐遗址植物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位于隋唐洛阳城遗址,园内的千姿牡丹园,一到了四月,就成了牡丹花的海洋,富丽堂皇,素有“花中之王”的美誉牡丹花,漫步园中,不同品种的牡丹花的花期也是不一样的,或含苞待放或欣欣然盛放,每一种姿态都是一种美。
四月来洛阳赏牡丹,中国国花馆是不能错过的,这里是国内最大的牡丹专类观赏园,1000多品种50万株牡丹争相绽放,馥郁的芬芳中,感受古都洛阳的牡丹文化,是这个春天最美好的事情。
洛阳赏牡丹的地方很多,中国国花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牡丹专类观赏园,位于洛南隋唐古城遗址上,东起洛阳桥,西至牡丹桥,南临洛宜路,北至洛浦公园南堤,这里的环境,因为楼台轩阁的相互映衬,而更有古意。
从俄罗斯来中国的留学生小哥,也被大朵大朵的牡丹花沉醉了,他说俄罗斯因为很冷,没有这么好看的牡丹花,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,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,而变野生为家养。从南北朝“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“至一直到现在,栽培历史也有1500年了,牡丹的品种多达1200多种,每一种花色都有不一样的美。
姚黄牡丹出自宋代洛阳,在古时候有花王的称号,清朝孔尚任在题《洛阳看花图》中写到:"花满洛阳自昔闻,春风春雨正芬芳。身从锦绣丛中过,看尔文章变几分。"讲的是很早以前,洛阳就是一座著名的花城,我们漫步在牡丹花丛,淡淡的芬芳,让春天的心情也变得无比愉悦
白马寺
佛法讲究机缘,凡是心中有意念,终会在时光中得以圆满,对于洛阳白马寺,我向往久矣,这座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,建于东汉年间,距今已经有1900年的历史了,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,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,寺内古树参天,香火鼎盛,走在寺庙中,人虽然多,可是都很安静,让人觉得内心也是平静丰盛的。
世间诸般事情,皆有因缘,洛阳白马寺从我年少时就一直很向往,却在二十年后的四月,方得见真容,寺庙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,砖红色的大门,三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。白马寺的门洞使用砖和青石券刻,有的青石上还有当年工匠留下的名字,据考证是东汉时期留下的,算是白马寺最早的文物了,有心人来白马寺的时候可以留意看一下。
白马寺的名字起源于汉明帝刘庄(刘秀之子)的一个梦,这个起因说来也很神奇,当时汉明帝夜宿南宫,梦一个身高六丈,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,在殿庭飞绕。次日晨,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,博士傅毅启奏说"西方有神,称为佛,就像您梦到的那样"。汉明帝听罢大喜,派大臣蔡音、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,拜求佛经、佛法。遇到二位印度高僧愿意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,用白马驮载佛经、佛像同返国都洛阳。汉明帝见到佛经、佛像,十分高兴,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,亲自接待,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"鸿胪寺"暂住,后来改名为白马寺。
佛法讲究机缘,白马寺参观的时候,正好遇到从台湾过来的大正法师,法师很慈善,和我们说了几句话后,就匆匆而去。
整个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,是一长形院落,主要建筑有天王殿、大佛殿、大雄宝殿、接引殿、毗卢阁等,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。从东汉时期创建后,曾经历经了一次大火,就是董卓火烧洛阳,后来武则天时候,又重新修建,之后也经过了一个不断修建的过程,才有了我们现在眼中所见的白马寺,虽不是创建时的"悉依天竺旧式",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,因而汉时的台、 井仍依稀可见。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。
当年白马驮经的故事,很多人听了可能会想到西游记,想到唐僧和白龙马,其实白马寺的创建比唐僧取经早了560年。
从白马寺的西侧门出来,就来到了泰式佛殿,这些都是后期按照泰国曼谷的一座寺庙修建的,金碧辉煌充满了异域风情,上面最高的佛塔上,存放着一颗舍利子。
在白马寺除了泰式寺庙外,海还有新读寺庙和缅甸寺庙,都充满了异国风情,这里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、明、清时所留,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漫步寺庙内,松风鸟鸣,禅意深深,内心一片清明。
龙门石窟:这里有一尊武则天捐出两万贯脂粉钱修建的卢舍那大
从北魏到北宋,时间流淌过五百年,在这样浩瀚的历史烟云中,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件珍贵的历史瑰宝,洛阳龙门石窟,南北一公里长的石壁上,共有97000余尊佛像,最大的佛像高达17.14米,最小的仅有2厘米,他们穿越历史的烟云,或慈眉善目或平静祥和,用慧眼注视着众生。
在河南洛阳有一个地方,如果没有来到这里就和没有来过洛阳一样,这里就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龙门石窟。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,石窟的对面就是河流蜿蜒,这里有东、西两座青山对峙,伊水缓缓北流。远远望去,犹如一座天然门阙,所以古称"伊阙"。龙门石窟与莫高窟、云冈石窟、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,是来洛阳的游客都会打卡的地方。
四月的春风里,我们来到了洛阳龙门石窟,同行的还有来自德国的小哥,穿上中国传统的唐装,来走一走洛阳著名的旅游景点,对于外国人来说,是既新鲜又充满趣味的事情,对于龙门石窟,他们也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心理。
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,跨越朝代多,佛像的造型也随着朝代的不同,有着明显的区别,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、中型洞窟50多个。宾阳洞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,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,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。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,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,脖颈细长,体态修长,而南北洞是初唐时期完成的,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,面相饱满,双肩宽厚,体态丰腴,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。这就是历史的印迹,来到龙门石窟,不妨和佛像做同样的手势拍照,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。
在龙门石窟,最高的卢舍那大佛位于奉先寺,这里是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,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,当时还有一个故事,咸享三年(公元672年)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,上元二年(公元675年)功毕,长宽各30余米,唐代以胖为美,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,面形丰肥、两耳下垂,形态圆满、安详、温存、亲切,牡丹花在这时节开得正好,和大佛像相映,这样的感觉真的很洛阳。
龙门石窟的对面,有一座桥 是连接龙门东西两山的重要通道,这就是有名的龙门桥,龙门桥跨越伊河,处于龙门石窟游览点入口位置上。
游览龙门石窟,除了近距离的欣赏外,坐在游船上远观,也是一种很特别的方式,远远望去,高大的石壁上,雕刻精美的佛像依然清晰可见,尤其是卢舍那大佛,在群佛之中端坐,姿态安详,千年时光流转,看尽众生百相。
每一段历史时光都值得被铭记,龙门石窟是北魏时期和唐朝皇家造像最集中的地方,反映了两个王朝迥然不同的审美,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,古人用最简单的工具,在高大的石壁上,靠想象力雕刻出精美的雕像,如今看来依然不可超越,龙门石窟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。
洛阳3小时生活圈有一个被黄河三面环绕的大山
从洛阳开车三个小时,就来到了黛眉山,这里文化底蕴深厚,自然风景宜人,是由中原独有的云顶花园、北国第一高山草甸、巧夺天工的地质画廊、浩荡壮美的黄河大观四大景观区组成,480米的玻璃栈道,把一切雄奇壮美的风光尽收眼底。
沿着黛眉山的玻璃栈道向前观望,只看到群山巍巍,烟波浩渺,黛眉山具有北方山脉的雄壮,从高处俯瞰,山下的风光一览无余,十分辽阔。
说起洛阳的黛眉山,就先说一下小浪底水库,从万仙湖坐游船,再来黛眉山,是很多人都会选择的游览路线,黛眉山景区位于秦岭与太行山的过渡带、小浪底水库上游南岸的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部,规划面积约75平方公里。
黛眉山的风景保持了最自然生态的状态,山中气候湿润,空气异常清新纯净,细雾蒸腾,绿意盎然,犹如大自然为来访的朋友准备了一个天然的大氧吧。玻璃栈道全长480米,边上的悬崖四壁如削,奇崖怪石,千姿百态,走在上面如果胆子小的,还真是有点害怕啊
黛眉山是中国唯一一个三面被黄河环绕的大山,因为山势奇骏,这里也是环视大河、270度三面观水的绝佳之地,在这里你真正可以领略到黛眉山三面环水的壮观景象,在这里看黄河,全然不像我们在其他地方见到的汹涌奔腾的气势,这里的黄河是安静婉约的,蜿蜒曲折、飘然东逝,黄河的温柔风姿尽收眼底,包括从小浪底水库过来,我看到的黄河也是清澈蔚蓝的,黄河母亲的柔情一面在洛阳展示的淋漓尽致。
黛眉山除了风景雄壮,这里还有一些好玩的项目,也十分挑战我们的勇气,悬崖上荡秋千,飞越高山身在云端的感觉真的太刺激了,随着肾上腺的飙升,整个人都感觉飘飘然了,当然安全措施是做的很好的,只看你够不够胆量了。
悬崖玻璃平台也十分挑战你的勇气,脚下就是青山巍巍,烟波浩渺,前方是一望无际的群山,这时候如果胆子够大拍出来的照片很炫酷。
在黛眉山还有一个黛眉王后的庙宇,这和当地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系,夏朝君王夏桀执政末期,暴虐无道、民不聊生。黛眉多次劝说汤王,以天下为己任,招贤纳士、黛眉王后跋山涉水、翻山越岭,只身来到黄河南岸重灾区,登临通天高山(后称:黛眉山),栉风沐雨、风餐露宿,为百姓祈雨、求福、问道、采药,悬壶济世、普济众生。经过8年的努力,中原地区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百姓安居乐业。人们为了纪念黛眉王后,这座山也改名为黛眉山。
黛眉山有很多地质奇观,天然的山势经过地壳运动,行成不同的形状,被人们赋予了特别的寓意,千年一吻就是黛眉山比较有代表性的地质奇观。
山上无所有,远眺多白云,只堪自怡悦,不可持赠君,自在的行走在黛眉山,从婉约美到雄壮美,让人不得不得感叹大自然的瑰丽神奇。
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,高6米重4吨的金丝楠木塔却没有一颗钉
洛阳牡丹甲天下,提起河南洛阳,不免想到千年帝都,牡丹花城这八个字,十三朝古都洛阳,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、4000年的建城史 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,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。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、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,这么悠久的历史,洛阳城文化底蕴厚重,光是城内博物馆就有光博物馆就有六十多家,而最有名,文物最多的要数洛阳博物馆了。
四月的天气,有微微的小雨,和朋友们一起走进洛阳博物馆,了解这座千年帝都的过往历史,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,曾经是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,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,若想真正了解一个城市,就要来这里的博物馆看一看。
洛阳博物馆位于隋唐里坊区西北隅,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,展出文物1.1万余件,来到这里需要我们把脚步放慢,好好欣赏一下这里丰富的藏品 。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“河图洛书”就出自洛阳,东汉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的“丝绸之路”,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,明驼宛马,络绎不绝。
洛阳博物馆的三彩灯,从外观看,色彩绚丽,十分引人注目,是唐代使用的照明用具,由座、柄、盘、盏四部分组成通体饰绿、棕、白三色釉,是洛阳考古发现中首次发现,更是三彩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瑰宝,想一下,一千多年前的古人,照明使用的灯都这么好看了,唐朝人的审美还是很独特的。不管是唐朝的衣服装饰,都喜欢比较华丽饱满的风格。
东汉时期,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,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,也是最本色的中国,洛阳博物馆集中收藏有洛阳地区出土的上自史前,下迄明清时期的各类珍贵文物,尤以夏商周三代青铜礼器、汉唐陶俑、唐三彩和宋代瓷器等,藏品数量较大,种类丰富,富有地域特色,在中国文物界占有一定的地位。
洛阳博物馆有五大镇馆之宝,其中夏代乳钉纹铜爵是迄今为止,发现最早的青铜制作的酒器,别看个头不大,三只细长的脚上却刻满了文字,外形看起来清俊,犹如古代的一个窈窕淑女。
喜欢历史文物的来到这里,,细细的逛一下,估计要两天的时间了,博物馆的陈列以河洛文化为主体,以仰韶文化、龙山文化、夏、商、两周和两汉文物为主要内容,分为原始社会、奴隶社会、封建社会等5个陈列室。每一件文物都闪烁着历史的光芒,为我们揭开那个古老年代曾经发生过的故事。
华夏文明源远流长,到了中国的明代,凡是宫殿和重要的建筑,栋梁一般都会选用金丝楠木,所以金丝楠木又有帝王之木的称号,在洛阳博物馆内,还有一个镇馆之宝,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金丝楠木塔,整座塔高6米,重4吨,304个佛龛内,每一个都供奉着一座鎏金佛像,整座塔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,没有使用一颗钉子,加上本身材质的高贵,也算是一件无价之宝了。

本游记著作权归@雁行江湖所有,转载请联系作者!